9月25日上午,禹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产业就业扶贫”专题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现场,邀请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就我市“产业就业扶贫”工作情况进行通报,并回答记者提问。
市人社局就业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一、搭建平台,打造三级联动公共就业扶贫工作体系
市人社局主动与各乡镇进行对接,构建了市、乡、村三级就业创业扶贫工作体系,摸清贫困劳动力在家待业底数,定期通报情况,共享扶贫信息。积极为群众提供便捷的“家门口”式就业创业“一站式”服务。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局各项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从线下向线上拓展,整合求职招聘网、“禹州人社”微信公众服务平台等多种服务渠道,推动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实现“一点登录、全市查询”的公共就业信息服务。截至目前,“禹州人社”微信公众号粉丝已达到31万人,开通了求职招聘、岗位匹配、社保缴费、欠薪举报等多种业务功能,为服务就业扶贫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助力,打通了就业创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二、精准服务,强力促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
切实发挥各类就业载体吸纳就业作用,积极与各用工企业对接,持续强化岗位推送和职介服务。及时收集、发布省内外各类招聘和空岗信息,按贫困劳动力就业意愿进行精准推送。疫情期间,制定了《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企业复工复产用工保障和稳就业工作若干政策意见》,优先安排带贫企业、贫困劳动力自主创业项目复工复产,鼓励和引导已复工复产企业优先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精准搭建就业对接平台,每周四在市就业服务中心举办农村贫困劳动力专场招聘会,邀请各类用工单位参会,推荐电工、电焊、家政等岗位,竭力帮助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5年来,开展各类扶贫专场招聘会100余场次,组织招聘企业2000余家,提供岗位30000余个,达成就业意向923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员1674人),有效地帮助了贫困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
同时,通过与沿海用工大市人社部门对接,进一步深化劳务协作。积极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举办专场招聘会等措施,精准帮扶一批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确保贫困劳动力有稳定持续务工收入。五年来,全市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累计达49123人次。
三、志智双扶,不断提高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
始终牵住就业技能培训这个“牛鼻子”,以就业为导向,对农村贫困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实现全覆盖,让每个有培训意愿、培训基础的贫困劳动力得到一次以上的免费培训的机会,掌握一定的就业技能,使广大贫困劳动者切实感受到“技能培训在身边,就业岗位在眼前,人社服务不间断”:一是整合培训资源。将人社就业技能培训任务下发给全市22个乡镇,由6家具备资质的定点培训机构组织专业技师进行授课。二是精心设置培训课程。围绕市场需求,开展家政服务、电工、焊工、中式烹调、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为主要内容的技能培训,积极做好农民工订单式培训,着力抓好岗前培训,为我市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从传统“体力型”向现代“技能型”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三是强化过程监管,保障培训效果。在培训过程中,市人社、财政等部门组织核查小组根据开班备案课程时间对培训教程、培训课时和学员出勤等情况进行随机检查,保证培训效果和资金安全。五年来针对未脱贫人口累计组织开展就业技能培训7348人次;开展创业培训78期3239人次,帮助近6300名贫困劳动力实现了就业。
四、增加补贴,大力扶持贫困劳动力自主创业带动就业
一是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对象范围,对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新注册个体工商户且有贷款需求的,指导其申请最高不超过15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并按规定给予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全市5年来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亿余元,直接扶持创业近3500人,带动就业11000余人。
二是提高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补助金额标准。严格落实《许昌市稳定和扩大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12条措施》(许人社办〔2020〕23号),对依法办理工商登记注册的可按规定享受小微企业扶持政策,对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稳定就业6个月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补贴标准由每人1000元提高到2000元。截至目前,大张过滤、龙跃牧业、德和鑫源、中瑞园林、柿柿如意等经济效益好、社会信誉度高的企业作为就业扶贫基地,已经吸纳安置贫困劳动力5000余人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五、强化兜底,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援助就业。
针对年纪大、体力差、身患疾病、残疾或因家人需要照料等各种原因,未能成功被企业吸纳就业的贫困劳动力,我市结合实际开发乡村保洁、保绿、护林、道路维护等公益性岗位,按照《河南省公益性岗位管理办法》对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进行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 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我市帮扶了一大批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走上就业岗位,保障他们“可就业、能就业、就好业”,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役提供了坚强保障。五年来,全市累计开发各类公益性岗位 5427个,使贫困劳动力都有了稳定收入。
市农业农村局产业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一、产业扶贫的目标任务
作为脱贫攻坚的一项基本举措,我市产业扶贫的工作对象是所有的贫困户,包括未脱贫户和已脱贫户。工作任务是通过落实各项产业扶贫措施,在贫困乡村发展起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和绿色产业,促使贫困群众增加经济收入,早日实现脱贫退出并长期稳定持续增收。同时,还要通过落实各项产业扶贫政策措施,实现农业农村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乡村产业振兴贡献应有力量。
二、主要措施及成效
近年来,禹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及许昌市工作部署,把产业扶贫放在重要位置去推进落实。成立产业扶贫硬仗指挥部,整合农业农村、畜牧、商务、工信等各方资源,攻坚垒、打硬仗,合力推进。在工作落实上,我们提出:“全产业发展,全要素融合,全责任压实”,持续抓好政策落实、企业带贫、产业指导和发展集体经济等工作。我市先后有禹州市龙跃牧业、益农信息、豫征农业等35个产业脱贫典型或产业带贫案例收入《许昌市农业产业扶贫范例汇编》,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神运机械有限公司两家企业被许昌市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认定为许昌市扶贫龙头企业;全市建成许昌市级以上各类示范性经营主体50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3个,省级现代农业联合体2个,具有带贫效益的“禹州紫薯粉条、禹州带皮牛肉、禹州金银花、禹州粉条、禹州柿子”五个产品获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除兜底脱贫外,我市所有脱贫户实现了产业扶贫全覆盖。
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一)规范落实政策,补足产业发展动力
制定落实产业政策,旨在减少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潜在风险,降低贫困群众生产成本支出,鼓励贫困群众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自主脱贫、持续增收。主要落实了四项政策:一是政策性农业保险。这项政策是2017年市政府与中原农险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开始实施的,主要是小麦和花生两项保险。小麦常年投保60万亩以上,每亩保费27元,上级财政负担80%,投保户负担20%,我市为减轻农户负担,市政府对农户应付保费实行全额补贴,每年补贴资金300万元以上。2020年小麦投保66.76万亩,贫困户投保1.83万亩。由于干旱灾害,贫困户定损0.3万亩,理赔金额25.25万元。花生常年投保1.5万亩以上,贫困户投保500亩左右,市政府同样实行保费补贴。另外,中原农险公司选定1234名条件符合的贫困群众从事助理协保工作,每人每月工资200元。二是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这项政策开始于2015年,覆盖全市所有种地农户。常年补贴面积90万亩以上,每亩补贴100元左右。今年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工作,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启动较晚,9月中旬已经通过一卡通系统发放到户,全市共发放9090万元,共补贴面积96.7万亩,每亩补贴94元。三是退耕还林补助政策。两年来,林业部门共补贴到村13个,全部为贫困村,涉及贫困户105户,每亩补贴标准125元。四是烟叶生产补贴政策。两年来,烟草部门共补贴资金1425.57万元,享受政策经营主体23个,共带贫130户210人;享受政策贫困户5户,共种烟23.2亩,带贫16人。
(二)积极培育主体,带动群众持续增收
经营主体是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具有规模大、抗风险能力强、品牌效应明显等优势。我市的产业扶贫工作,注重经营主体的培育壮大,注重发挥经营主体帮贫带贫作用。一是在经营主体培育方面,我们培育形成了实佳面业、森源本草中药材、盛田农业红薯制品三个省级产业化集群,形成了初具规模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245家,骨干企业110家,其中许昌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98家,其中许昌市级以上示范社15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2家、省级示范社3家)。家庭农场250余家,其中县级以上示范性家庭农场17家。二是在经营主体带贫方面。主要是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示范性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开展帮贫带贫工作。目前,全市形成较大规模的带贫农业主体106家,其中包括盛田农业、实佳面粉、龙跃牧业、亿鑫兴农等15家带贫龙头企业,丰坤植保、闵兴种植、豫征农业等14家带贫示范性农民合作社,星雨、聚盛、占卫等16家带贫示范性家庭农场,这些带贫经营主体通过发展产业、金融扶持、吸纳就业、订单农业等途径,带动贫困户2609户、6942人。另外,益农信息社业务全覆盖所有行政村,通过促进产销对接服务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效果较好。去年我市被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评为“益农信息社建设运营工作”先进县市。另外,据统计,各乡镇自主培育,发展起来的带贫经营主体有187家,带动了2321户贫困户3890人的就业创业增收。其中常门蘑菇公司、柿柿如意公司、连庄豆制品加工厂都是成功带贫的产业典型。
(三)强化指导服务,促进扶贫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指导服务,注重的是依托行业部门职能优势,如农业农村局开展农作物种植技术服务,畜牧中心开展养殖技术服务,中药材办开展中药材种植技术服务,商务局培育电子商务等等,通过指导服务,来提高农民群众发展生产的科技水平,避免因盲目发展、外行生产人为增加市场风险。就农业农村局而言,我们一是开展了农业技术服务。建成13个基层农技推广区域站,遴选87名农技指导员组成农技扶贫队伍,分包乡村和农户,在关键时节深入乡村,开展农技指导,解决贫困群众农业生产技术问题。今年上半年累计服务行政村75个、开展技术培训86场次,服务农民2300人次。二是开展产业指导。面向53个贫困村,成立174人的产业发展指导员队伍,每村3-5人。产业指导员由市扶贫办、市农业农村局共同颁发聘任证书。产业发展指导员通过产业调查摸底,建立产业发展台账,科学开展指导服务。一年多来,共开展服务1541人次,开展培训58场次6380人次。我市去年有1名指导员被省农业农村厅、省扶贫办聘请为省级农村产业指导员。
(四)发展特色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
扶贫产业是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基本力量,需要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特色是关键。近年来,我市在产业培育方面上,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采取政策扶持、信息引导、技术服务等多项措施,在规模经营上求特色,在特色经营上求规模,效果明显。在种植产业方面,培育发展中药材、红薯两大种植产业。其中中药材种植产业,依托农信源、森茂、农源等合作社、騏琳、富润等农场、锦绣大地等企业和贫困群众签订合作、务工、收购协议,带动贫困群众110多户,户均年收入5000元;红薯种植产业,依托盛田农业、奔健三粉、张家庄农产品等经营主体,带动280多户贫困户种植500余亩,年实现经济收入40余万元,户均年收入1500元。在养殖产业方面,重点发展生猪、奶牛、肉牛、肉羊和家禽养殖,依托龙跃牧业、贝威力士等养殖产业龙头通过提供就业岗位、企贷带贫、发放仔畜、公益帮扶、订单收购等方式带动贫困户349户、800余人,户均年收入6000元。在特色村培育方面,依托各村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努力发展“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形成苌庄镇杨圪瘩村、花石镇河东张庄村、磨街乡常门村、磨街乡刘门村、鸠山镇大潭沟村、闵庄村、连庄村等多个特色产业村,古城镇关岗村成为全国红薯加工“一村一品”示范村。
(五)推进产权改革,培育村级集体经济
贫困群众首先是农村居民,只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起来了,贫困群众才能长期受益,增收脱贫才最有保障。近年来,我市把培育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最基本的扶贫产业予以重点推进落实。一是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2018年7月,我市被确定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市,2019年10月完成试点工作。全市657个行政村完成了集体资产清产核资、集体成员身份界定,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组建等工作,117.11万农民成为集体经济合作组织股东。二是开展了集体经济基础调研。去年以来,我市市、乡、村三级联动,对657个行政村的资源禀赋、产业现状和发展需求进行了调研分析,初步确定了资源开发型、物业租赁型、资产盘活型、乡村旅游型、农业生产型、联合发展型等六种集体经济类型,开展分类指导,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打牢基础。同时,在鸿畅镇涧头河村、鸠山镇连庄村启动实施了“三变改革五大合作”试点,为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探索路子、提供经验。三是实施财政资金扶持村集体经济项目。2018年以来,我市共投入18482万元,用于扶持村级集体经济,三年收益金累计1304.35万元,扶持村总数为463个。今年共实施290个行政村,为了减少运营风险,确保村级收益稳定,项目主要以组建村级集体经济基金,投资稳健经营企业的形式扶持行政村,这类村共458个,平均每年收益3万元以上。另外以发展实体产业形式扶持行政村5个,其中,磨街乡刘门村建设了柿子醋窖藏库,花石镇王桥村发展板材加工产业,鸠山镇连庄村发展豆制品加工,方山镇逯坡村发展了粮油加工产业,最后一个是2020年项目,在磨街乡刘门村建设柿饼加工车间,目前正在实施。三是建设村级光伏发电站。根据《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河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光伏发电扶贫工作的通知》(豫发改能源〔2017〕565号)精神,我市在53个贫困村每村建设了1个500千瓦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为25.78兆瓦。项目委托许昌市力民光伏发电有限公司负责运营和维护,2018年5月18日全部建成并网发电,2018-2019年累计发放收益金1252.1万元,平均每村23.6万元。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稳定产业扶贫措施。一要继续规范执行耕地地力支持补贴、政策性农业保险、高标准农田建设等行业支持政策,用政策红利激发群众自主创业就业积极性。二要规范运营集体经济发展基金,对于托管协议期内的,督促按期分配运营收益;对于托管协议到期的,督促本金返还收益村,指导用好项目资金。三要稳定带贫主体与贫困群众之间的订单生产、土地流转、吸纳就业等利益链接关系,使扶贫产业帮贫带贫成果能够稳定下来,坚持下去。四要稳定扶持带贫主体发展的政策措施,使带贫主体有体面、不吃亏、常受益,激发帮贫带贫积极性、主动性。
(二)提升扶贫产业融合性。乡村振兴的“二十字”总要求中,一是产业兴旺、二是生态宜居,三是乡风文明。扶贫产业要在生存很好的情况下,按照国家行业政策导向要求,遵循乡村产业振兴的客观规律,主动与乡村生态、人文、旅游、休闲、康养等业态融合发展,集群经营,抱团取暖,绿色发展,建设成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这也是扶贫产业减轻外部竞争冲击、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有效方式。
(三)实现扶贫产业共享性。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扶贫产业必须成为使村民能够共建共享的产业,营造广泛的群众基础,逐步摆脱“温室花朵”现象。重视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按照既定的六种类型的发展模式,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使全体村民与贫困群众一起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现场记者提问
云上禹州记者:
能具体介绍一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这六种类型吗?
市委农办秘书室主任李玉强
这六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类型,是我们在调研分析全市657个行政村的资源禀赋、产业现状、历史文化和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这六种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是:资源开发型、物业租赁型、资产盘活型、乡村旅游型、农业生产型和联合发展型。
其中:资源开发型主要是指通过开发荒山荒沟荒坡矿山等资源,培育发展集体经济。这类村共83个,如鸠山镇魏井村、磨街乡大涧村、浅井镇大鸿寨村。物业租赁型主要是通过向外租凭村集体门面房、场院等不动产设施,培育发展集体经济。这类村共78个,城区四办的村(社区)和乡镇政府所在地的村基本上都属于这一类型。资产盘活型主要是指通过挖掘废弃闲置的场院、校园等资产,培育发展集体经济。这类村共71个,如褚河镇吴海村、梁北镇郭村村。乡村旅游型主要是指凭借自然风光、人文历史、传统产业等特色优势,培育发展集体经济。这类村共119个,如无梁镇大木厂村、磨街乡青山岭村、鸿畅镇山底吴村。农业生产型主要指通过建设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培育发展集体经济。这类村共266个,如鸿畅镇南田庄村、苌庄镇杨圪塔村。联合发展型主要指借助当地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培育发展集体经济。这类村共159个,如花石镇河东张庄村、古城镇关岗村。当然,以上六种类型只是宏观指导和建设参考,具体开发什么资源、发展哪种旅游、依托哪些企业,都需要乡村两级来具体谋划落实。
融媒体记者:
在全市贫困劳动力就业方面,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助力脱贫攻坚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
市人社局就业促进办公室主任王高锐
一是深入贫困村举办流动招聘会,将企业招聘信息发到贫困劳动力手中。
二是每周二的扶贫日,通过帮扶干部,将禹州市最新的企业招聘信息,送到贫困劳动力手中。与扶贫办联合面向贫困劳动力每周二定期举办“稳就业、送岗位、助脱贫”招聘活动,多渠道帮助贫困劳动力就近获取有效就业机会,努力实现就业增收。
三是举办了禹州市“脱贫致富”专场招聘会,让招聘企业深入贫困户家中。“十三五”期间,我市开展各类扶贫专场招聘会100余场次,组织招聘企业2000余家,提供岗位30000余个,达成就业意向923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员1674人),有效地帮助了贫困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
四是针对年龄偏大和学习技能相对困难的贫困劳动力,我们按照省厅相关优惠政策,安排乡镇保洁保绿公益性岗位工作。目前我们禹州市已经累计安排了752人的保洁保绿公益性岗位。
目前,禹州市除了丧失劳动能力和没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其他贫困劳动力已经全部实现就业。
精彩禹州记者:
请问我市金鸡扶贫项目目前的进展情况如何?
市委农办秘书室主任李玉强
金鸡扶贫,是我市产业扶贫的一项重要工作,目的是通过发展肉(蛋)鸡养殖,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增收致富。金鸡扶贫的典型代表是禹州市贝威力士牧业有限公司,该项目位于神垕镇罗王村,计划是分两期建设。
一期工程于去年5月31日开工,到今年5月底完工,完成投资1.2亿元,建成高标准鸡舍5栋、捡蛋车间1栋,年产3万吨有机肥厂1个,占地总面积4万多平方米。目前50万只青年鸡已于6月底安全入舍。预计年产优质鸡蛋1.8亿枚,实现产值3亿元,带动8户16人脱贫,同时提供38个就业岗位,其中6个公益岗位。二期工程计划在一期工程附近,选址扩建养殖规模,最终达到150万只蛋鸡存栏,同时布局种鸡孵化、青年鸡养殖、饲料加工、鸡蛋分选、蛋品深加工等设施。全部投产后,年产值预计20亿元,将为当地畜牧养殖业跨越发展、贫困人口稳定增收起到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另外,禹州市汉元家禽有限公司在磨街乡青山岭村,投资建成了存栏2万只规模的养鸡厂,该村集体经济每年增加收益11万元,而且生产的鸡蛋部分又销售给该村扶贫车间加工变蛋。总体上通过集体经济收益、养殖厂和扶贫车间用工,惠及该村所有村民(其中贫困户13户28人)。
禹州通讯记者:
我市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方面的工作是如何开展的?
市人社局就业促进办公室主任王高锐
开展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是我市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抓手,是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户;创业一人,带动一片,激励一方'的主要举措。为切实提高贫困劳动力脱贫致富的能力,对有劳动能力而未实现就业的贫困劳动力实施就业帮扶,做到应帮尽帮,应扶尽扶,增强贫困劳动力脱贫摘帽后自我造血功能,我市大力开展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有力解决了部分贫困劳动力就业层次低,缺乏创业技术等问题。
为做好这项工作,我们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整合培训资源,精心组织培训。将人社就业技能培训任务下发给乡镇,由6家定点培训机构教师和“土专家”进行授课。
二是精心设置培训课程,创新培训内容。培训机构在组织各类培训开班设置产业和技能培训课程时,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开展多种课程培训,切实提升贫困人员的思想认识,引导贫困人员牢固树立自强自立、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的信心,切实破除“等靠要”观念。
三是强化过程监管,保障培训效果。在培训过程中,市人社、财政等部门组织核查小组根据开班备案课程时间对培训教程、培训课时和学员出勤等情况进行随机检查,保证培训效果和资金安全。
云上禹州记者:
请问我市今年在应对新冠疫情对产业扶贫的影响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市农业农村局董小法
今年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三农”工作造成不利影响,农民无法顺利下田劳作、无法外出打工;生产原料运输困难,扶贫企业无法正常生产;社会消费渠道收紧,产品销售不能顺利进行。为了实现抗疫与脱贫“两不误”,我们结合疫情防控需要,创新制定多项政策措施,积极应对新冠疫情对产业扶贫工作的影响。
一是搞好农村防疫。除全市统一部署外,市委农办印发了《持续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做好农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把村庄清洁和病菌消杀作为重要工作推进落实。
二是强化科学指导。市产业扶贫指挥部办公室印发《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产业扶贫有关工作的通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行业扶贫工作方案》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实施方案》《2020年消费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市政府制定《疫情防控期间农业类企业复工复产方案》,结合疫情防控实际灵活开展产业扶贫。
三是创新服务方式。市农业农村局印发《关于做好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的通知》《关于应对疫情做好春季农业生产的通知》等文件,并通过录制农技小视频、微短信,及时把关键农技知识送到群众手中,改变原先面对面、人对人效率低、防疫差的不安全方式,效果较好。四是促进产销对接。主要依托我市益农信息社,借助“益农拼购”小程序,在手机、电脑上下单上传,点对点物流配送,帮助销售本地滞销农产品,解决农民群众产品销售。
精彩禹州记者:
请问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针对贫困劳动力不能外出务工增加收入的群体,今年我们人社部门是如何在就业方面开展帮扶工作的呢?
市人社局就业促进办公室主任王高锐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为进一步帮助农村贫困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就业,针对“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劳动力,我市抓实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工作,通过兜底安置帮助贫困户就业增收,助力脱贫攻坚工作。
一是精准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以就业援助、岗位兜底为目标,以因事设岗、按需定员为原则开发设置,以安置“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即三无人员)且有能力胜任岗位工作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目前,我市岗位设置包括乡村卫生保洁员、护绿员、护理员、护林员等。按照各镇统一招聘、个人申报、镇村两级审核、人社部门考察认定等程序开发,今年以来,在原有3774个公益性岗位的基础上,新增岗位1653个,其中安置新增贫困劳动力113人。全部用于“三无人员”就地就近就业。
二是规范管理。按照“谁开发、谁用人、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明确了公益性岗位的管理责任主体为各镇人民政府,明确了履岗人员岗位职责。各镇、村委会(社区)定岗定责,建立考勤考核制度,严格履行乡村公益性岗位日常管理工作责任。杜绝顶岗、空岗、不胜任岗位、虚报冒领骗取补贴、“吃空饷”等违法违规情形。人社部门严格履行督查职责,落实实名制动态系统管理、责任追究等制度,会同财政部门强化补贴资金监管和检查工作,有效避免“变相发钱”,防止福利化倾向。对违规使用乡村公益性岗位人员的,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三是保障待遇。履岗人员除按规定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外,各用人单位与公益性岗位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并为其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人社部门严格按照就业补助资金管理规定,落实按月、足额发放岗位补贴。通过乡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就业,使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近就业,年增收9600元以上,实现稳定增收,达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四是成效明显。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既圆了贫困群众的“工薪梦”,又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不仅解决了贫困群众的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难题,而且让农村的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实现“摘穷帽”与乡村振兴双赢。广大群众的满足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