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瞧,这就是我们的防汛‘安全屋’,是俺汛期里最踏实的家!”2025年8月6日上午,55 岁的浅井镇书堂村11组村民侯越热情地介绍。她所指的 “家”,是村里的山洪地质灾害临时避险安置点。一旦发布暴雨预警,需要转移的群众便立即转移到此,实现 “人盯人、户盯户” 的闭环管理。警报解除后,村干部再次逐户确认人员安全返回,确保全过程无遗漏。
浅井镇地处深山区,境内8座水库、12处山洪风险点、17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交织叠加,防汛任务艰巨。镇党委、政府坚持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 “安全屋” 建设为切入口,打出组合拳。全镇针对存在山洪灾害和地质灾害防御任务的村和企业制定了不同的应急预案,每年至少组织两次应急演练,让村、组干部和抢险队员、转移群众熟记通往安置点的逃生路线,达到 “闭眼摸路” 直达安置点的程度。同时,全镇有山洪风险与地质灾害点的村都设有避险过渡 “安全屋”,为可能遭受山洪灾害和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提供临时避险之所,确保群众安全转移、妥善安置。
近期天气多变,镇、村干部对镇区所有灾害点进行了更加细致的排查,通过对受灾点群众一户不漏地走访查看,听到群众一致表示:“啥时候需要转移,从哪儿走,转移到哪儿,我们都牢记于心,一切听从指挥,不要牵挂我们!” 在保证 “安全屋” 正常使用的同时,镇政府还投入资金对这一条条 “生命通道” 进行翻修加固,将部分原先坑洼不平的乡道拓宽并硬化成水泥路。
书堂村位于书堂山峡谷中,周边有水库,地形复杂。全村有1处山洪风险点和4处地质灾害风险点,涉及4个村民小组共10户群众。避险转移安置是保障群众安全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其中安置点选址是关键。选址必须远离河道、地势高且平缓、场地开阔,并且与村民原住地距离不能太远,确保村民能在十几分钟内抵达。“从监测预警到转移安置,全村的隐患点都已形成一套系统的避险安置流程。从村口到对应的‘安全屋’,沿途路口都设置了醒目的转移路线指示牌;尤其是老人、残疾人、小孩等重点群体,我们安排专人专车‘一对一’帮助撤离,确保需要转移的人员都能安全快速抵达安置点。” 书堂村支部书记田军涛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