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律运周,日新其业。”这是汉代刘勰“通变”论的基本思想。他认为文学规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文学发展不可能倒退,“通变”才是文学创作长远发展的必然道路。将文学创作替换为钧瓷创作,该理论同样适用。
每隔一段时间,崔国营大师就会给关注钧瓷的人带来一些惊喜。2016年上半年,一套全新创作的钧瓷作品“八仙过海”系列再次让人们的目光倾注到他身上。生动传神、感情细腻、釉色莹润、充满韵味的人物特点在这套作品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我继‘十八罗汉’之后创作的又一套系列作品,从构思、查阅古籍、创作到烧制,花费了近两年时间,精雕细琢,颇为不易。”炎热夏日,崔国营向记者展示了自己心仪的作品,也讲述了自己钧瓷创作的所思所想。
崔国营的钧瓷生涯有遗憾,也有欣喜,酸甜苦辣、人生百味,都凝结在他的钧瓷创作之中。1977年,崔国营考取了广州美院,但贫寒的家境让他放弃了求学生涯,到钧瓷厂跟随刘振海学习钧瓷烧造技艺。对此,崔国营早已看淡。“路是自己走的,不同的选择有不同的收获。如今来看,早已说不清当年的决定是好是坏,努力向前最重要。”1978年,19岁的崔国营为迎接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展,与实验室的师傅合力攻关,烧制了高
当时,国内众多学院派教授来到东风瓷厂进行创作,如王之江、王麦杆、王家斌……他们在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为神垕的钧瓷创作引入活泉,搅动一池春水,也开阔了崔国营等神垕本土钧瓷人的眼界。1986年,崔国营考入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专修陶瓷设计,不断在实践的基础上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
2005年,在钧瓷界摸爬滚打多年的崔国营下定决心,创建钧华苑钧窑,立志烧制能真正代表自己的钧瓷作品。在建窑之初,崔国营选择了困难重重的煤烧技艺。“传统煤烧成品率极低,人力、物力成本较高,但作品釉色厚重、窑变丰富。煤烧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通过改进技术解决。”崔国营说。在煤烧的基础上,崔国营潜心创作,不断探索自己的艺术风格。
熟悉崔国营的人知道,崔国营的钧瓷壁挂影响深远,其创作的钧瓷人物更是一绝。“钧瓷壁挂是我在钧瓷传统造型基础上的一次尝试。”钧瓷壁挂使钧瓷的艺术品位得以升华,为钧瓷艺术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十八罗汉”系列、《达摩渡江》、《茶圣陆羽》、《孔子》……在崔国营的创作中,钧瓷人物占据较大比重,也耗费了他大量的心血。“烧制钧瓷人物难度极大,既不能过于抽象,又不能呆滞。想表现这个人物,必须生动传神、抓住特点。”崔国营说。
以《茶圣陆羽》为例,陆羽坐在茶桌边,茶台上摆放着《茶经》和一把茶壶。陆羽右手端着茶杯,左手按着翻开的《茶经》,既像在品茶,又像在沉思。该作品雕塑技艺与传统钧瓷工艺完美结合,彰显了崔国营深厚的雕塑艺术功底。
此外,“十八罗汉”系列更是将崔国营的钧瓷技艺完美展示出来。“‘十八罗汉’系列花费我3年时间,是我一刀一刀精雕细琢完成的。十八罗汉在民间耳熟能详,想完美展现他们的特点难度极大。”崔国营说,要想让每尊罗汉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必须对人物的背景和性格了然于胸。为了创作好这组人物造型,崔国营翻阅资料,到寺庙参观,详细了解每尊罗汉的文化内涵。在崔国营手中,经过火洗礼的泥巴焕发出一种夺目的光彩。钧瓷“十八罗汉”系列以繁复多变的造型惊艳亮相,无一重复。其逼真的胡须、流畅的线条,寥寥几笔却生动传神。无论是芭蕉罗汉的智,还是伏虎罗汉的勇,都在钧瓷这一传统艺术中熠熠生辉,得到极致展现。
观其新作“八仙过海”系列,张果老倒骑毛驴,敲打渔鼓简板,如同云游四方;何仙姑肩扛荷叶、面带微笑、从容慈祥……八个人物造型风格迥异、生动传神。“钧瓷雕塑是美学、形体等艺术的集中体现,也是钧瓷发展的一个独特方向。”崔国营说,钧瓷人在创作时要用心,把真情融入作品,让钧瓷人物说话,让钧瓷动物发声。
作为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崔国营对钧瓷的未来发展不断思索。“钧瓷传承千年,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现代钧瓷人需要不断传承创新。”崔国营说,继承传统不是一成不变,要在植根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现代审美情趣。
“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在崔国营看来,保持匠人本色,努力创作出能够长久留存的钧瓷精品,为钧瓷的传承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是每一个钧瓷人的责任。为此,他不断努力、默默前行。
(原文标题:日新其业——记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崔国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