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禹州磨街乡常门村“两委”举行许昌常门蘑菇公司年终收益集体分红暨喜迎新春大会,在全村群众参加的“千人饺子宴”上,把集体收益以每人50元的红包,发到全村群众手中,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难以掩抑的喜悦和幸福,开开心心地过大年!
禹州市磨街乡常门村为省定贫困村,地处禹州市西部偏远山区,辖3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共263户104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67户616人;村庄周围“四山三岭夹两沟”,人均耕地不足半亩;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之前,村里只有一条和外界相通的狭窄道路且年久失修,用电、供水设施不完善,无任何集体收入,群众主要靠外出务工增加家庭收入。自我市开展“双百双万”驻村帮扶、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常门村的建设发展,专门安排县级干部包村,并从市直单位抽调29名帮扶干部组成帮扶工作队,入驻常门村开展帮扶工作。
为帮助常门村群众早日脱贫,县级包村干部具体参与指导,切实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组织帮扶工作队在解决常门基础设施滞后等热点问题的同时,抓住常门村由来已久的蘑菇种植传统,按照“集体运营、群众入股、招商合作、成果共享”的原则,成立许昌常门蘑菇公司,设立常门村扶贫创业小站,建设蘑菇长廊,着力发展蘑菇种植产业,千方百计在资金、销路、技术等瓶颈问题上予以突破,全力做强村级产业支撑,力争全村群众尽早脱贫致富,努力实现小康生活目标。
县级包村干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何长成入户走访贫困家庭生活情况
目前,村级集体企业许昌常门蘑菇公司已与河南省科学研究院生物研究所、省食用菌工程技术中心专家达成长期合作协议,定期到村入户进行技术指导;占地15亩投资230万元的许昌常门蘑菇公司(一期含菌包厂、办公房)已基本建成;投资110万元建成蘑菇大棚30个,可安排就业120人;由建业集团投资10万元建设的蘑菇长廊已基本建成,旨在宣传常门蘑菇、翻白草、地丁等深山特产,与蘑菇产业形成了一体化的产业生态文化效应;联系固定销售点近10个,蘑菇销售问题有效缓解,常门蘑菇产业整体上形成了有力有序运营、健康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许昌常门蘑菇公司属村级集体性质企业,占地面积15亩,一期总投资230万元,内设菌包厂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经营范围以菌包制作、种植、食用菌栽培、销售、深加工为主;计划2018年筹建100个蘑菇种植大棚,可带动67户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届时,菌包加工厂每年可制作菌包50万袋,实现利润250余万元。
2018年,常门村将持续按照“集体运营、群众入股、招商合作、成果共享”的原则,以培植蘑菇产业为切入点,努力在深加工等环节拉长生产链条,主动融入现代互联网电商经营,打造互联网线下体验、线上交易平台,使更多的农户参与进来,持续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户整体增收,早日实现脱贫致富,顺利迈向小康社会。